
外商投资法新规对VIE架构有啥影响?一文讲透未来走向

最近,关于外商投资法和VIE结构的讨论又热了起来。这不奇怪随着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正在经历深刻调整。而作为许多境外上市中企长期依赖的“特殊通道”,VIE协议控制结构的未来走向,自然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取代了原有的“外资三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这部法律不仅标志着中国外商投资管理体系的重大升级,也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提出了更清晰、更开放的制度框架。但与此同时,它也让一个老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在新的法律环境下,VIE结构还能走多远?
先说说什么是VIE。简单讲,VIE是一种通过协议而非股权来实现控制的架构。由于中国某些行业对外资有限制或禁止准入,一些希望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便采取“绕道”方式:在境外设立上市主体,再通过一系列协议控制境内运营实体,从而实现财务并表和境外融资。这种结构在互联网、教育、传媒等行业尤为常见,像早年的阿里巴巴、百度,以及近年来的新东方、好未来等,都曾采用类似模式。
那么,外商投资法对这种结构意味着什么?
首先得看到积极的一面。新法确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这意味着只要不在负面清单上的行业,外资就可以和内资一样平等进入,无需再经过繁琐审批。这种制度性开放,理论上减少了企业搭建VIE结构的必要性。比如,过去因为外资不能独资做增值电信业务,很多互联网公司只能用VIE;而现在部分领域逐步放开,直接持股成为可能,VIE的“避风港”作用就在减弱。
不过现实没那么简单。尽管负面清单逐年缩短,但像网络信息、在线教育、新闻传播等敏感领域仍对外资持股比例或控制权有严格限制。这就意味着,在这些行业,VIE依然是大多数企业的“唯一选择”。换句话说,外商投资法虽然打开了大门,但有些房间的钥匙还没交出来。
更关键的是,VIE结构本身仍处于“灰色地带”。它不是法律明文允许的,但也长期被监管默许。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让投资者始终心存顾虑。尤其是在中美审计监管摩擦频发的背景下,美国证监会SEC对VIE架构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严,导致不少中概股面临退市风险。2025年以来,已有数十家中国企业主动从美股退市,转战港股或A股,背后就有规避VIE不确定性因素的考量。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监管部门也在尝试为VIE寻找“正名”之路。2025年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中提到,要“完善境外上市监管机制,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这被市场解读为监管层有意将VIE纳入规范化轨道,而不是简单叫停。
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始试点允许外商以VIE形式在特定领域投资,并要求备案登记。这种“由暗到明”的探索,或许正是未来监管的方向不急于取缔,而是通过备案制、透明化管理,把原本游离于体系外的结构逐步纳入监管视野。
从企业角度看,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能不用就不用”。随着更多行业开放,合规成本更低的股权直投将成为首选。但对于仍受限制的行业,VIE不会立刻消失,反而可能变得更加规范和标准化。聪明的企业已经在做两手准备:一方面优化治理结构,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回归本土资本市场,比如通过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或申请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
长远来看,VIE的命运最终取决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当内外资真正实现同等待遇,当更多新经济企业能在A股顺畅上市,那种“为了上市而设壳”的复杂架构自然会失去生存土壤。
说到底,外商投资法不是要终结VIE,而是倒逼整个体系走向更透明、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与其担心结构会不会被“一锅端”,不如关注企业能不能练好内功、适应变化。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藏在复杂的股权设计里,而在于能不能持续创造价值。
有帮助(102)
没帮助(0)
看完还有疑惑?已超9.8万用户选择联系我们,填写下方信息获取业务资料,我们将对您提交的信息严格保密。

客户评论
邹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12与叙述跨境合作,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开发和团队管理中。他们专业的服务团队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更以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赢得了我的信赖,深感荣幸能与这样优秀的伙伴合作。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叙述跨境凭借其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专业服务能力,成为我们业务拓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无论是市场分析还是物流配送,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水准,是我们值得信赖的坚强后盾。
罗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此次合作过程中,叙述跨境的商务人员以极其细致的服务态度,精准把握我们的需求,提供了超预期的解决方案。他们的专业性和响应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完全满足了我们的期望,对此表示高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