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红筹走VIE这条路,图的是钱、机会,但也得扛住风险

最近,关于“大红筹”企业赴海外上市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所谓“大红筹”,通常指那些由中国内地资本控制、在境外注册、并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这类企业往往采用一种被称为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可变利益实体的架构来实现境外融资和上市。这种模式背后,既藏着中国企业家对财富增长的渴望,也折射出他们在国际化道路上不断寻求机会与应对风险的复杂现实。
VIE架构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后,当时中国互联网行业刚刚起步,但外资进入电信、媒体等领域仍受到严格限制。为了突破政策壁垒,像新浪、百度、腾讯等早期科技公司开始尝试通过在开曼群岛或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离岸公司,再通过协议控制的方式,把国内运营实体的利润转移至境外上市主体。这一套操作,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VIE结构。
近年来,随着中美监管摩擦加剧,尤其是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实施,许多采用VIE架构的中概股面临更严格的审计审查压力。2025年,多家知名公司在美股遭遇股价剧烈波动,甚至有企业被强制退市。这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企业宁愿绕道海外、冒着合规风险也要坚持走这条路径?
答案其实不难理解机会。对于很多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来说,早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国内资本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亏损企业上市持谨慎态度。相比之下,纳斯达克、纽交所等海外市场更看重企业的未来潜力而非短期盈利,这为尚未盈利但前景广阔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融资通道。
以某知名新能源车企为例,它在国内尚处研发阶段时就已通过VIE架构登陆美股,成功募集数亿美元资金,支撑了后续的技术投入和产能扩张。如果没有这套机制,它的成长节奏很可能会大大放缓。类似案例还有很多,从电商到在线教育,从短视频平台到人工智能公司,VIE几乎成了中国新经济企业走向世界的“标配”。
当然,这条路并非坦途。VIE本质上是一种“协议控制”,并不真正拥有境内资产的所有权。这意味着一旦相关监管部门认定此类安排规避了外商投资限制,就可能面临法律挑战。事实上,过去几年里,监管部门曾多次表态加强对VIE架构的规范管理,尤其是在数据安全、行业准入等方面加强审查。
去年底发布的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完善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未来对VIE架构将有更清晰的规则框架。可以预见,今后企业若想继续沿用这一路径,必须更加注重合规性,主动适应国内外双重监管环境。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探索多元化出路。比如选择港股作为主要上市地,或者回归A股科创板、创业板。特别是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A股对同股不同权、未盈利企业包容度提升,不少原本计划赴美的公司转而考虑境内上市。但这并不意味着VIE模式会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大背景下,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VIE不仅仅是一个财务工具,它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决心。通过搭建国际化的股权结构,吸引全球资本,学习先进的公司治理经验,这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历练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即便经历波折,如中概股集体下跌、做空机构狙击等,它们也在一次次危机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沟通、透明化运营、强化内部控制。
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只做“中国市场老大”,而是希望成为世界级玩家。在这个过程中,VIE架构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本土业务与全球资源。尽管桥上有风雨,有时还会遇到封锁检修,但它确实帮助一批又一批企业走出了国门,让世界听见了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
未来,无论监管如何演变,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怎样调整,只要企业仍有拓展边界的动力,就会不断寻找新的路径。而VIE的存在,正是这种进取精神的一个缩影明知前路有风险,依然愿意为更大的舞台搏一把。毕竟,真正的机会,从来不会出现在舒适区里。
有帮助(314)
没帮助(0)
看完还有疑惑?已超9.8万用户选择联系我们,填写下方信息获取业务资料,我们将对您提交的信息严格保密。

客户评论
邹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12与叙述跨境合作,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开发和团队管理中。他们专业的服务团队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更以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赢得了我的信赖,深感荣幸能与这样优秀的伙伴合作。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叙述跨境凭借其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专业服务能力,成为我们业务拓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无论是市场分析还是物流配送,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水准,是我们值得信赖的坚强后盾。
罗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此次合作过程中,叙述跨境的商务人员以极其细致的服务态度,精准把握我们的需求,提供了超预期的解决方案。他们的专业性和响应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完全满足了我们的期望,对此表示高度满意。